在無錫、在江蘇、在華東乃至在整個中國,石国松這名字並不響亮,熟知他抑或是聽說過他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如若提到巷頭市場或是中國陶都陶瓷城,肯定有很多人知道:這市場在宜興,是很有規模、很有人氣、很有特色的市場。
石国松,這位曾經在農村喂過豬、當過農技員,開過拖拉機的江蘇融達集團總裁、中國陶都陶瓷城董事長,因行事低調,不喜歡拋頭露臉而鮮有人識。然而就是這個務實的漢子,一手一腳在江蘇無錫的宜興創辦了陶瓷市場、夾板市場、牆地磚市場、新世紀傢俱城、金屬材料交易市場、化工交易市場、五金市場、融達汽車城和中國陶都陶瓷城等專業市場,形成了專業市場的“小王國”。其中,巷頭市場的市場規模、年成交量等主要指標列江蘇第一、華東地區第二,被評為江蘇省樣板市場、無錫市優秀市場。如今,總投資達10億元的中國陶都陶瓷城的陸續完善,更讓石國松成為宜興名副其實的“專業市場國王”。 聰慧果敢 豬官變身富庶商人
1955年出生在農村的石国松,早年在生產隊喂過豬,當過農技員,開過拖拉機;改革開放初期種過果樹,隨後在城郊的錫宜公路旁邊開起首家個體飯店、招待所、停車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石國松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奮鬥,逐漸成為宜興市宜城鎮巷頭村第一個富起來的人。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石国松不無感慨地說:“人生是有得有失的,這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為事業和生活總結了三句話:一是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二是黃土可變黃金;三是人的一生要有益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待人、待事要客觀。在沒有資金、沒有人才,僅有思維的時候做事情確實非常困難,但我的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政策的支撐,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這是我成功的關鍵!”
瞄準商機 構築專業市場“王國”
1997年,憑藉改革開放掘得第一桶金的石国松,果敢地創立了江蘇融達集團,主要從事區域性專業市場的開發。從1997年起,融達集團依靠豐富的資源優勢和人文條件,充分發揮和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在宜興先後創辦了陶瓷市場、夾板市場、牆地磚市場、新世紀傢俱城、金屬材料交易市場、化工市場、五金機電城、融達汽車城等八大交易市場。加上尚在完善中的中國陶都陶瓷城,差不多一年建設一個市場。在宜興眾多房地產開發企業中,融達集團以其獨特的開發思路和輝煌業績,成為獨樹一幟的佼佼者。
12年間,融達集團在市場建設方面累計投入30餘億元,開發出總占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引進經營商戶數千家,從業人員萬余人的近十個專業市場。2007年起,這些市場的年總成交額均突破100億元,上繳利稅近40億元。
鴻鵠展翅 鉅資建造陶瓷“宮殿”
石国松告訴記者,目前,融達的主要精力傾注在兩大項目中,一是投資15億開發的宜興市城北新城,其二則是投資10億元建設的中國陶都陶瓷城。後者的總建築面積達58萬平方米,是一座集陶瓷商品展示交易、文化旅遊、休閒度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陶瓷商貿城,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國際陶藝交流中心”、“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稱號。其中的一期工程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已有90%的經營戶進駐。
石国松透露,為了進一步完善陶瓷城功能和配套服務,融達還計畫建設集食住、休閒、文化、娛樂為一體的遊客接待中心——四星級賓館。該賓館初定於今年8月份奠基,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同時,為了提高市場的檔次和文化品位,發揚紫砂藝術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獨特魅力,真正把陶瓷城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陶文化會展中心、世界陶藝交流中心和世界陶文化的旅遊勝地,還將在北側規劃建設占地約80畝的具有明清特色及蘇派、徽派等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中國陶藝文化名人園”和體驗式陶吧。園內將建設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已故大師的名人紀念館、現代工藝美術大師紀念館、陶文化相關書畫展館等。此外,還計畫將全國各地的名茶引進陶瓷城,做到好壺配好茶,相互帶動、相互輝映。
採訪結束之際,石国松不無興奮而又滿懷信心地說,若能把陶瓷藝術國際博覽中心、四星級賓館和陶藝文化名人園這三大專案規劃建設好,中國陶都陶瓷城的規模效應、名人效應就能充分地凸顯,就能真正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陶文化的宮殿、藝術的海洋、守望者的高地、經營者的家園。而它的崛起,將為宜興的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旅遊事業、陶瓷文化等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將為全國各陶瓷產區提供一個經濟、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的巨大平臺。
宜兴市宜城镇巷头村,这个当年经济较为薄弱的扶贫村,十五年后的今天,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成了全市百强村的第二位,这在宜兴当地听起来都觉得是个“神话”。然而,眼前的情景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这绝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的神话,而是铁一般的事实!而这事实的根基便是以石国松为首的村党支部强村富民的决心,科学发展的理念,正确果断的决策和一切为村民利益着想的人性化管理。 巷头村民有口皆碑:
今天这种好日子,一辈子都没想到。
做梦也没想到会过到今天这种好日子。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多亏我们石书记,不然不会有今天这种好日子呀。
没有党支部的决策,没有石书记掌舵,巷头村不可能有今天这种发展。
如今的日子,睡梦中都能笑醒的!
村民们说的是心里话、大实话。我们可以从村民们的笑脸和他们衣食起居中感受到这个现代化新农村为人们带来的崭新变化。然而,村民们并没忘记,十五年前巷头村的1900多村民、500多农户像一盘散沙,毫无生机地撒落在宜兴市北郊。当年村干部们没钱发工资,村民们付不起电费被迫拉闸停电摸黑过日子的艰难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人们更不会忘记,以石国松为书记的村党支部为全村发展付出的巨大艰辛。
巷头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国松:我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是农村党支部最大的工作目标,更是党和政府能否在群众中树立起一个良好形象的最直接的体现。
1955年出生的石国松有着比许多同龄人更多的艰苦经历。他为生产队喂过猪、养过兔,当过农技员,开过拖拉机,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过葡萄、栽过桃树。作为第—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在靠近城郊的锡宜公路旁边开起首家个体饭店、招待所、停车场,挖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成了巷头村第一个先富起来的人。
1990年底,当时的十里牌乡党委看准了了只有35岁却很会经营的石国松,多次动员他回村。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群众,就凭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他毅然放弃了一年二十几万的收入,回到了这个生他养他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穷村。
巷头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国松:因为不是党员嘛,所以让我当村委会副主任,配合老书记吴明芳同志抓村里的经济工作。我们用了三年时间,摘掉了市扶贫村的帽子,并且进入全市首强村的行列。1992年,我加入了党的组织,1994年,乡党委决定让我担任巷头村党支部书记。
1995年新年刚过,在脱了贫的巷头村各种关系基本理顺的前提下,以石国松为书记的巷头村党支部轻装上阵,他看准了本村离城区较近的优势,召开支部大会,研讨他们自身发展的“九五”计划。就在这次会议上,石国松提出了“兴市场、富百姓、促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利用路边办市场,市场里面办工厂,市场、工厂互动发展,流通、工业良性循环”的工作思路。
虽然说—张白纸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是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两手空空办市场谈何容易。
尤其是开始时—些村民观念陈旧,认识滞后,心理上的不理解,行动上的不积极,加上涉及农户拆迁安置、征地补偿,还涉及大员招商引资工作。面对千头万绪的复杂局面,石国松率领其他支部成员和村干部没日没夜地走村串户,上门宣传政策法规及办市场的好处,真是磨破了嘴皮、跑破了鞋底,有时甚至还要吃窝囊气。
巷头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朱群峰:万事开头难嘛,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都知道百姓百姓一百条心这个潜规则,石书记一开始就告诫大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只要是看准了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定不移。凡做一桩事情,不是先想着成功,而是先考虑失败了怎么办!这也是石书记的一贯风格。
经过—年多的努力。第—个依托宜兴陶瓷,产业基础为特色的陶瓷市场建成了。不料,市场刚刚建起,市里有了新的规则,市区外环路向外移出一公里多,迫使大部分过境车辆绕过陶瓷市场,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顾客。这对刚刚建起的陶瓷市场犹如当头一棒。面对这一残酷现实,怎么办!
巷头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国松:这说明我们眼光太低,看得不远。但是,越是面对挫折,我们越不能退缩,更不能推脱回避,只有振作精神,鼓起勇气,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和补救的办法!
事实上,在石国松的骨子里,生就一股不服输、不退却的精神,他号召大家迎难而上,带领支部成员们到市场流通业相对成熟的浙江永康、海宁、绍兴、义乌等地考察,结合当地宜兴房地业正蓬勃发展、家装市场开始升温的态势,及时捕捉商机,决定创办建材市场。可是,正当建材市场之一的夹板市场进入最为紧张的招商、筹资、拆迁时,1997年下半年,—个更大的打击向石国松袭来。因为太忙,他们夫妻唯一的16岁儿子得了病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脱不了身,他只能让妻子领儿子到附近医院打针吃药应付,一直拖到年底,当人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时,他才在大年三十带着妻儿跑无锡、奔上海,不料,由于拖得太久,儿子被确诊为骨癌晚期,久治不愈离他而去。让他们夫妻经受了人生中最为惨烈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可是,石国松没有倒下,他是条汉子!
巷头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国松:我是支部书记,是一班之长,我要是趴下了,同志们怎么办?市场建设怎么办?为了全村的利益,我只能选择付出,我只有把悲痛化作力量,用事业来冲淡自己的悲伤。
石书记把泪流进了肚里,他带领党支部憋足了一股劲,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市场建设上。—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八年拼搏,先后投入5亿多元,巷头村已形成陶瓷、夹板市场、墙地砖、家具、金属材料、化工、五金电器等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市场群,吸引了来自本市及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商户1000多个。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创办起胶合板厂、厨具厂、线条厂以及冶金铸造企、上50多家,走上了工贸联动的发展之路。2005年成交总额将突破30亿元。这个昔日的穷村,从1993年至今累计已向国家上交利税一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1800元猛增到现在的—万多元。十几年来,巷头村党支部一直把发展经济、造福于民当作支部工作的头等人事。从1993年村级经济好转后,就全部免除了村民的“三上交”,对全村用电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补助、养老金发放等,累计已达1590万元。目前全村已全面建立起养老保障体系,2004年,村、组两级平均分配3000元左右。巷头村连续四年保持在全市百强村第二位,村级净资产已达到7000多万元,并获得了江苏省文明村、无锡市堡垒党支部、无锡市现代化试点村等诸多荣誉。巷头人用自己的双手真的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宜兴市江旭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正良:我是1996年被石国松书记的真诚和人格魅力吸引过来的,当时我满打满算东拼西凑也不过28万元。在巷头村党支部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如今已发展成为资产超过一亿元、员工1000多名,今年应税销售可超亿元的规模型企业,产品已出口到西欧、美国、日本和韩国。
江苏联合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龙:巷头村办市场八年来,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2000年来的时候,年销售只有9000万元,只有了个员工,现在新办了联合建材有限公司,员工总数达到160多名,年销售总额4.5亿。
石国松率领党支部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他们始终坚持“有思路才有出路”、“你发财我发展,老板发小财我们小发展,老板大发财我们大发展”这些听起来十分通俗却具有深刻哲理的信条。如今,他们又以更大的手笔,书写巷头村的明天。从去年开始,—个占地面积380多亩的规模宏大的汽车交易城正在宜兴西大门崛起。他们要把与巷头村毗邻的一亩亩黄土地变成“黄金地”。今年,他们又投入3.9亿元,取得了宜兴城北地块挂牌用地530亩,将在国家“十—五”计划内,总投资12亿元,建造宜兴另具特色的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8万平方米的小商品商城、6万平方米的大型建材超市和—家四星级酒店,谋求巷头村更高的发展。石国松正全力以赴,带领党支部和全体村民,创造更为令人振奋的真正神话。 |